新冠疫情中国经验的启示:
构建全球环境治理与安全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作者:国际金融论坛全球绿色增长中心
来源:国际金融论坛全球绿色增长中心/北京能环科技发展中心
发布时间:2020-04-03
一、全球新冠疫情的发展态势
1、中国疫情发展态势与防控
2、全球疫情发展态势
目前,新冠病毒肺炎已发展为全球大流行,据WHO统计最新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4月1日,全球203个国家和地区发现了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确诊病例总数已突破85万,累计死亡超过4万例。中国以外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已经超过76万,其中确诊病例超10万的国家有美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3个国家。目前,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新冠肺炎疫情“震中”的美国和欧洲防控形势严峻,多国采取更加严格措施予以应对。
在疫情最为严重的美国、意大利和西班牙,截至4月1日,美国的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超过21万,已远超中国确诊病例总数的2倍之多,其中死亡病例4757例,超过当年911惨剧的死亡人数,而疫情中心纽约州的确诊病例总数已超越中国的湖北省,成为了美国的湖北。作为进入重大灾害状态的意大利和西班牙确诊病例也已经超过中国,分别达到11万和10万之多。意大利政府已经宣布实施全国范围内“封城”,并关闭除食品店和药店以外所有商铺。为防止疫情进一步蔓延,意大利政府宣布从21日起关闭所有公园和其他公共场所。西班牙政府首相桑切斯向议会要求延长国家紧急状态15天至4月11日。此外,政府将在30天内“禁止一切非必要旅行”,并动用军队参与疫情防控。
此外,德国总理默克尔也宣布联邦与地方政府将采取更加严格措施,限制公共生活,包括规定民众公共出行不得超过两人,禁止公共与私人场所庆祝性聚集等。在法国,军方反恐力量自21日起协助警察和宪兵加强落实“封城”措施,并负责维护安全。此外,法国军方承建位于米卢斯的一座野战医院已于21日开始动工,这所医院将为该地区增加30个重症监护床位。瑞士政府呼吁在外旅行瑞士公民尽快归国,并将包机从南美洲部分国家撤侨。此外,瑞士军方还将紧急征召8000人,与3000名现役军人一起投入疫情防控。在其重灾区提契诺州,当地政府已禁止65岁以上老人进超市购物。在英国,尽管政府已宣布关闭餐馆、酒吧、电影院等场所,英国首相约翰逊还是敦促民众注意保持“社交距离”,并称将视情采取更严厉防控措施。此外,英国政府已与私人医院达成协议,将整合私人机构医疗资源共同致力于疫情防控。
3、全球疫情应对的启示
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公共卫生危机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疫情导致全球前所未有的恐慌与停滞,它使我们意识到,当人类面对巨大的生态与健康安全威胁时是多么的脆弱无助。面对此次全球疫情,我们看到了世界各国经验与教训分享的重要性,认识到了通过立法管控环境安全所衍生的公共健康安全风险的迫切性,见证了疫情灾害对人类社会与全球经济所造成的冲击,也感受到了各国合作携手同行的必要性。事实证明,只有同心协力、团结合作才是对抗病毒以及所有安全灾害最有力的武器。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近日也明确表示,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有效抗击疫情。法国财政部长勒梅尔代表法国政府也再次重申了上述观点,并倡议欧盟国家创立一个专门基金用于抗击疫情以及未来的经济恢复工作。
中国是此次疫情当中最先遭受磨难并探索出应对模式的国家,也是当今携手各国共同抗击疫情的主角和重要推手,未来也将成为推动和加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以及全球环境治理多边合作的积极倡导者和引领者。在抗击新冠肺炎的过程中,中国与世界各国守望相助,共克难关,在做好国内防控工作同时,积极开展合作、分享经验、提供帮助,与各国携手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为身处疫情困境的人们送去关爱和希望,以实际行动向全球传递信心和力量。目前,中国成功有效的战疫经验,包括中方已发布的新冠肺炎诊疗及防控方案,已被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借鉴使用。由此可以相信,中国在应对全球公共灾害事件中必将继续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毫无保留地与世界分享其治理经验及方案,继续用实际行动携手各国共同开启全球合作的新篇章。
二、疫情对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启示
新冠疫情的肆虐是对世界各国的警示,提醒人们不能再忽视由于人类管理失职所酿成的环境恶化。环境安全问题是重要的全球性公共安全问题之一,突出表现在臭氧层破坏、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保护、危险废弃物越境转生态移等,此类全球性公共安全问题需要也必须通过全球合作并在国际社会层面进行统筹才能得到有效解决。特别是关于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等国际公约的履约,皆可对全球生态环境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无容置疑,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一定会严重冲击上述全球环境问题的讨论与应对进程,尤其是气候变化问题。以美国近日推出的2万亿美元的抗疫援助计划为例,所有款项安排均未涉及广受国际关注的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其中部分资金还将用于扶持高能耗传统产业的运营。为此,世界资源研究所(WRI)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斯蒂尔先生在其近日就疫情发表的声明中指出:危机面前,人们可能会更团结,也可能会更分裂。危机可能让一些人冷嘲热讽、对公共权力失去信心;但也会让另一些人对危机有更深层的理解,更加坚定“建设更好的明天”的目标。例如,在未来数月将会流向市场、重振经济的数千亿美金,它们可能被花在恢复重建现有高碳排放、不平等的经济模式上,但也可以成为推动构建新型低碳模式的机会,用于对抗现有的危机。国际金融论坛(IFF)学术委员唐丁丁近日在相关国际交流中表示,世界各国政治领袖需要认真思考,是否有可能将本次疫情危机作为转机,在充分借鉴本次健康灾害的基础上,未雨绸缪,共同谋划和实施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组成部分,每个国家、地区、社会组织和机构甚至是每一位地球村公民都应担负起应有的责任,自觉承担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义务,维护生态安全,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
今年本应是全球环境大年,原本计划10月在中国昆明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大会,以及11月在英国格拉斯哥举办第26届气候变化大会,社会各界都在积极准备并期待着上述会议能够取得实质性成果,国际金融论坛也规划了相关活动,希望从金融视角建设性地推动金融行业与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创新性的伙伴关系。但突如其来的疫情大流行将人们的期待化为云烟,诸多既定的目标与规划将不得不重新思考,也不知何时才能重新唤起国际社会对潜在全球环境灾害的再关注。正如WRI主席斯蒂尔先生所指出的:2020年是对全球气候、生物多样性和海洋生态做出重要决策尤为重要的一年。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对人员和经济造成的巨大困扰包括工厂停工、经济停滞和情绪低落等都可能让在上述环境领域取得新的进展难上加难。但如果更深层次地看待这个问题,这也可能成为一个开启结构性变革的良机。我们希望,这次危机下的正确领导决策能引导公民、政治家、联合领导层共同迎接一个新型经济环境,即一种新型社会契约,它即能保护我们所有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又能有效的组织集体行动来应对各种威胁与挑战。
以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和全面禁止非法食用野生动物为例,2003年的SARS和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均剑指非法食用野生动物问题。国际社会多年的经验教训证明,非法野生动物交易、滥食野生动物不仅危害野生动物种群安全和国家生态安全,而且对公共卫生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构成重大隐患,但多年的饮食陋习一直无法在中国从根本上杜绝非法食用野生动物现象。中国政府将疫情作为转机,借用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意和支持,全国人大常委会于3月24日及时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彻底为野生动物的非法食用和利用敲响了丧钟。尽管如此,中国政府依然任重道远,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包括野生动物保护的立法以及监督管理方面还有很多需要不断完善和加强的内容,例如,中国政府的野生动物保护名录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公约)附录不一致、人工饲养的野生动物与野外野生动物的保护等级存在差异、保护的野生动物范围过于狭窄、监管能力不足等问题,还需要采取协调保护名录、建立公益诉讼、促进社会参与、细化国际合作机制等应对措施。以上这些都需要在认真总结新冠疫情带给我们的启示和经验教训时认真总结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及时补足以上短板和缺失,以便做好更加充分的准备去迎接新一轮的大考。
中国古语有云:“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经过几十年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中国政府总结出了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宗旨,以加强制度建设为核心,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为理念的治理方案,并且在本次新冠疫情“大考”过程中证明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有效性、可行性以及可借鉴性,并获得了WHO以及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中国的成功实践证明:只有世界各国携起手来,共同面对挑战和走向绿色发展道路,才能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终极目标。习近平主席的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观,揭示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的认识,也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指明了路径与方向。相信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能够为全球环境治理带来新的转机,并进一步印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