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中日韩气候投融资圆桌对话会-新闻通稿
作者:IFF全球绿色增长中心
来源:IFF全球绿色增长中心
发布时间:2020-12-15
2020年12月15日上午,由生态环境部主办、国际金融论坛(IFF)承办的“东盟-中日韩气候投融资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圆桌对话会”顺利召开。来自生态环境部、联合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机构、东盟成员国、重要多边开发性国际金融机构和全球性知名绿色环境机构等领袖汇聚一堂,共同交流东盟-中日韩气候投融资政策与实践,特别是日韩沿海城市的良好实践,以便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国家和地方层面(沿海城市)开展气候投融资实践与创新提供借鉴。
今年以来,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各国均将应对疫情和恢复经济置于首位,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全球气候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有关进程。但疫情的影响终究是短期现象,气候变化的风险和挑战依然长期存在,各国也相继表示将继续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绿色低碳复苏与发展,避免疫后恢复经济的举措偏离可持续发展2030目标的实现。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当下,绿色金融特别是气候金融将有望成为本区域各国提高沿海城市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提高本地区环境状况和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工具,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人民福祉,进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自9月22日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政府对外宣示2030二氧化碳达峰和2060碳中和目标后,日本和韩国政府也相继宣示了2050碳中和目标。由此可见,东亚三大主要国家将全力推进气候治理工作,并将通过相关机制包括近期签署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积极推动与东盟各国在气候治理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今年10月,中国生态环境部会同其他4个部委发布了《促进气候投融资的指导意见》,全面启动了中国气候投融资的试点示范工作。国际上,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在识别气候风险、开展气候投融资领域积累了很多政策与实践的经验,并为全球气候治理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通过《京都议定书》开展了清洁发展机制(CDM)的具体实践以及在韩国松岛创立了全球绿色气候基金(GCF)。
此次圆桌会议邀请来自中日韩三国和东盟地区重要国际组织和国家的代表,讨论区域气候投融资的机遇和挑战,包括如何构建本地区气候金融体系、发展绿色资本市场、培育气候投资者,以及开展环境风险管理、强化环境信息和推动沿海城市气候金融实践等议题,为完善中国和东盟地区的气候投融资体系,创新气候投融资工具,有效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绿色产业特别是低碳环保产业提供前瞻性建议。
出席此次圆桌对话会的嘉宾有:
唐丁丁 国际金融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兼职教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高级环境顾问、金砖新开发银行高级环境顾问、亚洲开发银行合规审查委员会原主席兼执行局局长、原中国环境保护部国际合作司司长;
唐华清 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澜湄中心室主任,副研究员;
Santisouk Phimphachanh博士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能源矿业部能源政策和规划部副主任;
李俊峰博士 IFF全球绿色增长中心特聘专家、国家发改委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中心原主任;
涂瑞和博士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IFF全球绿色增长中心特聘高级顾问;
Matthew Wittenstein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UNESCAP)能源联通科(Energy Connectivity Section)科长(Chief);
吕学都 亚洲发展银行(ADB)东亚局首席气候专家;
张星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战略政策局高级气候专家;
Dr. Vong Sok 东盟秘书处环境处处长;
Natalia Derodofa 东盟秘书处环境处高级官员;
Tri Sulistyo Saputro 东盟秘书处环境处官员;
朱达博士 国际金融论坛全球绿色增长中心特聘高级专家(绿色投资与气候金融)、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曾任高盛集团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中国国际金融公司中金资本高级顾问;
穆玲玲 国际金融论坛全球绿色增长中心特聘研究员(绿色金融);亚太经合组织(APEC)绿色供应链合作网络(天津)示范中心秘书长;中国绿色供应链联盟副理事长、联盟绿色金融专委会执行主任并秘书长;
崔莹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气候金融研究室负责人;
李修远博士 国际金融论坛全球绿色增长中心环境专家;
王钊 创绿研究院项目顾问;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研究所/国际发展合作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郭虹宇 创绿研究院助理项目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