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上午,应世界银行和华夏银行的邀请,国际金融论坛(IFF)学术委员会委员唐丁丁先生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9月25-26日在深圳举行的第十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并在世界银行和华夏银行联合主办的储能项目投融资专题论坛上做了“绿色金融实践与发展”的主旨发言,回顾了国内外绿色金融发展的历程,并提出了中国绿色金融实践与创新的若干建议,包括国际金融论坛(IFF)就绿色金融将在年内组织的相关活动情况,如IFF全球绿色金融峰会和全球绿色金融创新奖评选活动。之后还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有关储能投融资的专题讨论,就如何在未来“新基建”所涉及的储能技术与设备材料特别是蓄电池材料的生产、使用以及退役后的碳足迹和气候风险防范问题进行了引导性发言。众所周知,疫情过后特别是伴随着“新基建”涉电领域的大规模投资,包括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智能电网、智慧城市与智慧交通等,中国将在未来10年大规模投资建设新能源体系,其中必不可少的将是储能领域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为此,本次大会由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联合200余家机构共同主办的第十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在深圳召开,来自行业主管机构、科研单位、电网企业、发电企业、系统集成商、金融机构等不同领域的1600余人参会。据会议组织机构统计,200多家参会机构中,上市公司数量超过30家,还有很多属于上市公司子公司。

储能产业近年来一直在快速增长。据行业协会统计,2019年,全球电池储能累计装机规模为9.52GWh,当年新增投运电池储能规模是2.89GWh。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新兴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到1831MWh,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53.9%。今年5月,国家能源局专门成立能效和储能处,进一步加快推进储能技术推广应用。另据媒体报道,虚拟电厂有望写入“十四五”规划。从发电侧来估算,储能的市场规模有百亿级;从电网侧来估算,储能市场规模有千亿级;如果从用户侧来估算,市场将达到万亿级。